当前位置:滋补养瘦月子餐-孕期滋补-孕后调理滋补资讯互联网时代病症 —— 你是否也中了“简单”的毒?
互联网时代病症 —— 你是否也中了“简单”的毒?
2022-05-28

近日,某网红“情感教主”因发表严重不当言论,被舆论推至了风口浪尖,遭到微博禁言和央视点名批评。有网友总结,这位“教主”的成功主要依据一套简单且“有效”的情感理论。

首先,相比于其他心灵鸡汤或者情感作者,她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她借用进化心理学中的两个词,MV(Mate value,伴侣价值,对配偶的一种评价方法)和PU(Paternity uncertainty,亲子不确定性,即情感关系中能够给予对方的安全感系数),杜撰出了一套简单的理论体系:一个女性的竞争力取决于MV和PU的比值,MV越高,PU越低,女性的竞争力便越高。

此外,相比于其他只写点鸡汤文,分析分析情感案例的作者,该“教主”会给粉丝具体的操作“干货”,比如,什么样的说话方式和说话内容能够降低女性的PU,什么样的行为能够提高女性的MV……

通过这种表面上简单、“有效”,同时又夹杂了一些学术名词的理论,该教主成功圈粉了一批对于工作、家庭和两性关系充满焦虑的女性。如果不是得意忘形,因为一条不当言论引起大家的愤慨,她还会在自己宣扬的情感宗教中扮演着上帝的角色多久,我们无从所知。

这位“情感教主”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个症状:很多人都中了简单的毒。

自媒体时代,我们可以乐观地说“再小的个体,也可以有自己的品牌”,但与此同时,原来只在小范围起作用的媒体逻辑,却因为被越来越广泛地滥用而伤害到更多的人。

“媒体提供思考的素材,同时它们也在影响思考的过程。互联网所做的似乎就是把我们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抛到一边。” 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写道。

媒体的首要需求是尽可能多的传播率和阅读量,没有传播的媒体会迅速死掉,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如果你讲的东西不够新奇,不能博取尽可能多的人的青睐,就没办法实现有效传播,所以,各种奇谈怪论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照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每个物种都有自己获取资源的方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存路径,但是,作为接受者的我们,如果没有一道隐秘又坚实的防火墙,就会被很多浅薄、简单甚至有害的逻辑和理论所绑架和裹挟。

很多100000+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都让人觉得很Low,但是它们却有强大的生命力,其背后暗合了一种偏见——框架效应。

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就是通过选取一个好的角度,使得一个原本平常的事物能够传递出一种特殊的美。同理,面对相同的理论,如果有人刻意选择了一种独特的陈述方式,那么他所呈现的内容,表面上看好像很客观,实际上其陈述方式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主观、夹杂着许多的私货。很多流量文章作者的手段也大抵如此。

框架效应是指,面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表述,人们会选择乍听之下较为有利或者自己喜欢的描述。当以获利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风险规避,当以损失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风险喜好。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案例反映框架效应:

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提出:假设美国正在为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的爆发做准备,这种疾病预计会夺走600人的生命,现在有两种对抗该疾病的方案:

表述方式一:

如果采用A方案,则会有200人获救;

如果采用B方案,则有1/3的概率救治600人,有2/3的概率无人获救。

你倾向于那种方案?

在这种表述下,72%的人选择了确定性更强的方案A。

表述方式二:

如果采用A方案,则有400人死亡;

如果采用B方案,则有1/3的概率无人死亡,但有2/3的概率将导致600人全部死亡。

你倾向于那种方案?

在这种表述下,受试者中有78%的人选择了方案B。

但是,在逻辑和数学意义上,两种表述方式说的是同一件事,唯一的区别是,第一种表述强调的是收益,而第二种表述强调的是损失。仅仅是对相同内容的表述不同,便引发了完全逆转的决策结果,可见表述方式对于我们的决策影响之大。

古人喜欢托物言志,现在,很多流量文章的作者也深谙此道。很多时候,读者只看到了他写的“物”,却看不到他在暗中施加的、真正影响读者的“志”,这让很多人更加相信自己所追捧的“教主”是客观的,“教主”的理论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有人按照他的理论行动,最后却没有达到承诺的效果,粉丝们会认为那不是“教主”的理论错了,而是某个自己不知道的环节出了问题。

许多流量文章都满足三个条件:

1、文章不能太长。因为很多人有阅读障碍症,文章太长会引发读者的畏难情绪;

2、逻辑要简单。很多人其实打心底里排斥阅读,但是不阅读又心有愧疚,所以还要骗自己阅读,他们自然会选择那些不用耗费脑力的内容;

3、明确承诺自己“产品”的有效性。

所以,严肃的医学文章没有阅读量,但是能够用家常食物抗癌、抗疾病之类的养生帖却被纷纷转发。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分析没有读者,而那些声称几招就能让你搞定生活、搞定伴侣的文章却拥趸众多。

我们生活在一个VUC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真正有用的道理一定也是极为复杂的,但凡是独断论色彩浓郁的文章或者理论,都存在欺骗的嫌疑。

那些简洁明快、手到病除的解决方案听起来特别舒服,也很容易理解并且指导行动,但是一旦离开这些理论回到现实世界,真正充满复杂性的问题依旧在等你。想要成功运用一些道理和方法的前提是,你得先拥有一定的能力。

很多流量文章并不是为了解决你的问题,也不想给你讲述真正行之有效的道理,它们的唯一目的就是在你阅读完以后产生传播的冲动,去分享他的内容,帮他积攒粉丝量,最后他再投放广告,卖东西……

但是,如果读者无法读取这些作者背后的真实意图,反而将他们用以营销的手段当做自己人生的指导原则,就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

孙立平教授在文章《思维孩童化将是最深的内伤之一》中提供了一个案例:一篇鸡汤文作者写,男孩第一次请女孩吃饭,吃的是火锅。男孩让女方点餐,女方说“我不挑食,你随便点就行”。这位男生也没问女生吃不吃辣就点了个全辣的锅底,整个吃饭过程中,也没有主动给女方夹菜、倒水。

最后,这篇文章的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男生千万不能嫁,因为从小事就可以看出他不能照顾你,生活中的大事还怎么敢指望他呢?

人是各种复杂因素的集合,很多情商一般,不太会讨好女孩子的男生,也许他很负责任,而那些待人接物礼数周全的人,也有可能是巧言令色之辈,如果单凭这样一件小事就过分地推断一个人的人品,甚而决定一段婚姻关系,这样的理论可恶,更可怕。

这样的鸡汤类文章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形成了一种“孩童化的思维方式”,让很多成年人像孩童一样思考问题、判断事情并付诸行动。在这些人的眼中,世界就是黑白两色,事物之间只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而孙立平教授也毫不留情地指出“这种孩童化思维,在儿童就是天真,在成人就是愚蠢。”

《老子》讲“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在任何领域,那些敢于轻易给出结论,轻易许诺有效的人,一定是他本人涉世不深,经历的事情不够多,认知上经历的地震还不够大,没有对事情形成一种敬畏。这样的人,会把自以为是的简单化认知传递给那些寻求简单化认知的人,最后导致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悲剧的发生。

一个由“脸面”和“勤奋程度”组成的人生象限曾经引发热议。从这个象限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不要脸,结果似乎都不会太差,发现要脸才是我们最大的人生障碍,不得不讲这是一种悲哀。这背后隐含的逻辑是,由于孩童化思维的蔓延,导致那些“不要脸”的理论大行其道,这些理论又反过来促使孩童化思维扩展,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道德的沦丧和思维能力的退化,将会是一个民族最深的内伤。”孙立平教授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思维孩童化的结果是导致集体思维能力的下降,而思维能力的下降则会使得一个民族在重要的历史关头没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各种情感教主与浅薄化流量媒体散播的“简单病毒”,其影响范围也许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在一个VUCA时代,任何期待以简洁明快的“干货”去指导自己生活的人,都无法避免其会成为被别人收割的“韭菜”的命运。

我们要为自己构筑一道批判性的高墙,留意作者背后的动机,正如白岩松在节目中所言:“你以为她做的是情感讲座,其实她做的是讲座生意,你以为她是在热爱人民,可能她是在热爱人民币”。

拆除宣扬各种浅薄思维、孩童化思维“教主”台子的最好方式,在于每一个个体对世界复杂本质有充分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各种精美短文、往刊读者文摘、故事会、意林等……请访问文摘阅读板块,